《应用数学基础》是学院理、工、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。也是一门必考科目。本课程2010年评为学院精品课,2011年评为吉林省优秀课程。
本课程遵循“实用、必需、够用”的原则,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撑。本课程站在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要求的基础上,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,围绕专业(群)岗位对本门课程的需求、紧密联系专业知识,淡化概念的理论意义,强化数学知识的应用性。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,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,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课程采用“模块--案例一体化”的教学模式,案例教学法、问题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存,通过网络平台等媒体手段实现了线上线下学习和答疑,拓展了教学时间与空间,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。 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,强化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与控制,从而使《应用数学基础》课程形成了以基础教学为主,专业应用为重,素质培养为线的独有的特色和优势,为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教学团队介绍:
应用数学基础教研室共有教师10名,其中教授1名、副教授8名、讲师1名,承担着学院《应用数学》、《线性代数》及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。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,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,在课程带头人的带领下,将课程建为学院精品课程和吉林省优秀课程,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。教学团队精诚团结,勇于探索,敢于改革创新,rnpgr撰写检索论文2篇,其它论文43篇,主持、参与省级课题9项,市级课题24项。
课程带头人
徐惠莲,应用数学基础教研室主任,院级优秀教师、院级精品课程及省级优秀课程带头人。主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9部,主持参与省、市级课题研究13项,发表省、市级论文11篇,组织并指导数学建模大赛分获省级、国家级二、三等奖。
课程建设;
《应用数学》课程是高职理工类、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和工具课,是学院精品课程和吉林省优秀课程。应用数学课程除了具有基础工具作用之外,还具有培养学生逻辑推理、抽象概括、思维训练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作用,为学生提供今后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所需的数学素养,是通识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基础课程,对高职各专业的专业学习起支撑作用。
本课程以讲授“必须、够用”的数学知识,服务于专业需求为主要教学目标,根据专业及学生就业岗位群的需要,区分专业大类,分为应用数学A,,应用数学B和应用数学C,
教学内容分别为“函数与极限”“导数及应用”“积分及应用”“线性代数”四个模块,不同层次选取不同的模块。
以应用数学C为例
课 程 内 容 |
理论学时 |
习题课学时 |
实践学时 |
小计 |
函数与极限(基础) |
8 |
0 |
|
8 |
导数及应用(重点) |
14 |
0 |
|
14 |
积分及应用(难点) |
16 |
2 |
|
18 |
每个模块内按照“引入典型案例→分析案例→讲授知识→解决问题(案例)”教学,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、逻辑思维能力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、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,从而培养基础扎实、思维敏捷、持续发展的技能型、应用型、创新型人才。
除了常规的教学法外,还运用如下特色教学法。

选择恰当教学手段,提高教学效果。
首先,有选择地运用多媒体教学。其次,恰当利用黑板。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,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,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此外还努力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、立体化,培养学生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,拓展了教学时间与空间,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,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,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。
考核方式: 总评=过程性评价(60%)+终结性评价(40%)
从单纯的对知识考核过渡到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的全面考核,总评成绩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共同完成。加强平时考核的力度,避免学生学习的前松后紧和期末一次决定成败的局面,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。

教师风采

